“遠親還不如近鄰,你們兩家幾十年的老鄰居了,為這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大動干戈真不值。”近日,陜西省榆林市佳縣木頭峪派出所所長張建林把木頭峪村村民曹某某和張某某約到古槐樹下,先安撫雙方激動的情緒,再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經過兩個小時的耐心調解,讓因土地、棗樹等產生矛盾糾紛的雙方解開了心結,握手言和。
佳縣木頭峪古鎮保存43座較完整的明清古石窯民居,古鎮上的木頭峪村中心廣場有棵古槐樹,樹齡已逾300年,是當地重要的歷史文化地標。近年來,佳縣政法委牽頭在木頭峪古鎮試點設立的首個“佳理·好商量”調解室,就在這棵古槐樹下。木頭峪派出所民警走出辦公室,走進矛盾糾紛現場,圍在古槐樹下,面對面心貼心進行巧溝通、解心結,巧妙搭建矛盾糾紛化解平臺,確保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
“結合轄區實際,我們全面落實‘主防’機制,邀請鄉賢‘五老’等各方力量參與調解工作,形成合力,定期排查化解一般性矛盾糾紛,及時排查化解突發性重大矛盾糾紛,最大限度減少風險隱患。”木頭峪派出所所長張建林說。
“今年清明節假期,一外地游客在木頭峪鎮古建上隨意刻畫。接到舉報后,木頭峪派出所立即啟動紅色預警,由所長張建林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處置。”古鎮木頭峪村黨支部書記張寶鎖說,不僅保護了古建的完整性,也對其他游客起到了警示作用。
為了更好地落實“主防”機制,木頭峪派出所創新推出“紅、黃、藍”三色預警機制。涉及古建保護的紅色預警由所長牽頭,與古鎮村委會聯合處置;涉及旅游糾紛的黃色預警由責任區民(輔)警牽頭,與古鎮文旅部門聯動;涉及一般家庭瑣事的藍色預警由社區民警牽頭,與老黨員老干部等紅袖章義警隊伍進行調解。
“根據不同警情特點,采取針對性措施,不僅提高了處置的精準度,而且充分發揮了各方優勢,整合了社會資源,有效提升了矛盾糾紛化解的效率和效果。”木頭峪派出所副所長李巖說。
“這堵墻拆了,兩家人的心墻也打通了!”4月15日,木頭峪古鎮一處百年老宅的鄰里糾紛,村民苗某與鄰居曹某在“佳理·好商量”調解人員見證下,握手言和。
“佳理·好商量”依托鄉賢等資源力量,有效利用“地熟、人熟、事熟”的優勢,綜合運用人情、鄉俗、村規、古訓等,對婚姻家庭、民間借貸等糾紛,按照雙方當事人意愿,選擇既熟悉又信賴的“熟人”參與調解,由當事人各自陳述、鄉賢點評、民警判案,形成“調解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社會效果。
對于涉及專業性強、疑難復雜的矛盾糾紛,木頭峪派出所將當事人召集到古樹下的“佳理·好商量”調解室,邀請鎮村干部、司法干警、“三官一律”等專業人員協助化解,以法律政策的講解、類似案例的參考、風土人情的慣例進行引導,達到最佳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會效果。
據不完全統計,自2024年以來,木頭峪派出所“佳理·好商量”調解室成功化解涉及古鎮保護矛盾糾紛13起,協助化解游客糾紛5起,化解鄰里家庭矛盾糾紛8起,調解率達100%,實現“家里好商量、矛盾不上交、服務不缺位”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