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事兒就是筆‘糊涂賬’,各說各的理,誰都沒想過能解決。馬法官是真往我家墻角鉆,實心實意要為我們掰扯清楚的人。”村民們的話語樸實,滿是認可;看著調解協議,包工頭老李早已紅了眼眶,“這筆賬,終于算明白了!”兩句簡單的話語,道出的是一段牽著20戶村民與外來務工者的農村建房施工合同糾紛。在北京市門頭溝區人民法院王平村法庭法官馬鋼錘的奔波調解下,這筆積怨已久的“糊涂賬”糾紛迎來轉機,15戶村民與包工頭老李握手言和。
一筆糊涂賬,20戶起紛爭
某村20戶村民為改善居住條件,商量著集體建房,為圖方便,委托同村一位村民做中間人,統一承包工程。這位中間人簽下合同后,以每平方米抽成50元的條件,將工程轉包給了包工頭老李。本是皆大歡喜的事,卻在施工中漸漸變了味。村民們一開始把部分款項交給中間人,隨著施工的開展,又直接向老李支付材料費、人工費,資金流向混亂。房屋竣工后,部分村民以“墻面開裂”“防水不達標”等各種質量問題拒付尾款。更棘手的是,雙方都拿不出規范的記賬憑證——村民的收據多是模糊的手寫便條,老李的賬目表有多處涂改,大家對已付款項、欠款金額各執一詞。“農民工的工錢催得緊,天天堵著我要,可村民的尾款我一分也收不回,真是走投無路了!”老李被迫無奈來到法院起訴。案件落到了馬鋼錘法官手中。
踏遍農家院,現場找答案
“辦公室里翻爛卷宗,不如到現場找答案。” 這是馬鋼錘常掛在嘴邊的話。接到案子,他當即帶著書記員、專業鑒定人員直奔村莊。馬鋼錘帶著團隊挨家挨戶走訪調查,勘驗房屋。爬上腳手架查墻體,蹲在墻角記滲水痕跡,仔細分辨裂縫是地基沉降還是施工問題……馬鋼錘將這些一一記錄在案,并聯系專業人員現場研判,厘清哪些是確需整改的質量問題。

圖為馬鋼錘現場勘驗案涉房屋
比勘驗房屋更難的是核對賬目。由于該村房屋修建期間材料采購、人工費用等收支記錄零散,村民提供的收據多為手寫便條,部分字跡模糊難以辨認。而原告提交的賬目表存在多處涂改痕跡,關鍵款項的支付時間與施工進度明顯不符。
面對雙方證據嚴重缺失的困境,馬鋼錘采取多管齊下的方式厘清賬目:先抓“無爭議項”,組織雙方確認基礎工程款;再請村委會幫忙,協助調取砂石、水泥等大宗材料的市場價格記錄;最后結合房屋現狀和行業標準,倒推合理施工成本,扣除質量瑕疵維修費用后,核算出雙方都能接受的金額。
情理法交融,冰釋兩心安
厘清事實后,馬鋼錘沒急著講法律條文,而是招呼村民們和老李圍坐在一起,像拉家常一樣打開了話匣子。
“今天不扯舊賬,就說怎么把房子修好、把債了清。”馬鋼錘先算了筆“法律賬”。
“從法律上講,建設工程里,只要施工方完成了主要建房任務,發包方就該付相應的工程款。像咱們這房子,雖然有墻面開裂、防水不足這些問題,但要是鑒定下來只是一般質量瑕疵,可不是完全不付錢的理由——村民能要求維修返工,或者扣掉合理的維修費,但不能一分不付。真要打官司,光鑒定費就得幾萬;就算判了,執行也是個難題——村民要是真拿不出錢,這事還是難以解決。”“所以啊,咱們不如實實在在解決問題”,馬鋼錘接著算“經濟賬”。
“村民們該付的工程款得付,但房子確實存在質量問題,這是客觀事實。老李,你看能不能根據房屋實際情況,在工程款上做些合理調整,同時把質量問題徹底修好?村民們盼著住進放心房,這可是他們過日子的根本;你把活兒干利落了,錢也能落袋為安,農民工兄弟也能早點拿到工錢。要是一直僵持,走訴訟程序耗時耗力,你投入的成本收不回不說,農民工工資也沒法及時兌付,損失只會更大。”
見雙方態度松動,馬鋼錘趁熱打鐵,轉頭又對村民們說:“老少爺們,將心比心,要是自家孩子在外打工,辛苦這么長時間拿不到工錢,咱心里啥滋味?老李也不容易,墊錢蓋房。這墻縫要是不補,日子久了會越裂越大;咱心里的疙瘩要是不解,村里的和氣、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也會跟著出裂縫啊。”
一番話,解開了雙方的心結。最終,15戶村民陸續在調解協議上簽下名字。老李看著協議,緊繃多日的眉頭終于舒展,感慨道:“這不僅是一筆賬算清了,更是讓咱看到了辦事的公道,以后再到村里干活,心里也踏實了!”

圖為馬鋼錘收到原告感謝信
馬鋼錘,北京市門頭溝區人民法院王平村人民法庭庭長、審判員、四級高級法官。曾獲2024年首都勞動獎章、2023年第三季度“首都最美家庭”榮譽。
來源/北京市門頭溝區人民法院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