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客戶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法治“和風”拂邊寨,“楓橋”新景潤民心
            時間:2025-08-26 10:49來源:云南長安網責任編輯: 李鴿

            在云南瑞麗江畔姐勒這片交織著傣族、景頗族風情的土地上,姐勒邊境派出所深耕新時代“楓橋經驗”,以普法為犁鏵,開墾和諧沃土深耕細作,讓法治清泉流淌進邊境村寨、浸潤群眾心田,筑牢了強邊固防的法治根基。

            胞波普法隊:民族語言的法治使者

            面對不同民族語言各異、習俗交織的復雜環境,傳統普法常陷“水土不服”。為此,姐勒邊境派出所成立了一支“胞波普法宣傳隊”。在喧鬧的姐勒集市上,普法隊員玉應罕用流利的傣語向圍攏的鄉親講述“莫信天上掉餡餅,陌生電話讓轉賬,十有八九是陷阱!”電信詐騙案例被她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傣族諺語,引來陣陣會心笑聲與熱烈討論。


            這支匯集了通曉傣、景頗、緬語的民警、社區志愿者、村寨“法律明白人”的隊伍建成后,像這樣深入抵邊村寨、集市、田間地頭的普法宣傳活動越來越接地氣。隊員們錄制的不同語種法律知識和安全提醒廣播也通過無人機傳遞到村寨的每一個角落。民族語言,成了破除法治傳播壁壘的金鑰。

            社區警校:群眾身邊的法治課堂

            要讓人人都成為法治的“踐行者”,關鍵在于涵養學的氛圍,營造學的環境,敏銳洞察到這一點后,姐勒邊境派出所在轄區紅光村試點打造“社區警校”,將法治課堂搬到村組、擺到群眾家門口,提升普法精準度和覆蓋面。


            “以前不懂法,遇到事情只會著急上火。現在派出所的陳警官常來給我們上法律課,心里亮堂多了!”紅光村群眾于溫的感慨,道出了一起來到社區警校上課的群眾心聲。區別于傳統意義上的學校,社區警校更是警民共建、共學、共治的開放平臺。“矛盾糾紛不是看誰吵架聲音大就占理,法律和理性只會更勝一籌。”法治課堂上所長趙慶德向群眾分享矛盾糾紛調處的關鍵之處。定期開課的法治課堂漸漸培養起了一批“法律明白人”。在紅光村,村民小組長依香在接受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關于婚姻家庭、相鄰關系等法律知識的培訓后,配合派出所民警成功調解了多起村內糾紛,成了鄉親們信賴的“身邊法律顧問”。

            園區普法:經濟發展的法治脈搏

            姐勒沿邊產業園里,一場特別的“法治體檢”正在進行。針對園區企業合同簽署、安全生產等高頻法律需求,姐勒邊境派出所主動前移服務陣地,建立“警企園區普法”機制,聯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工業和商務科技局、稅務等部門組成服務團,座談、走訪園區企業,為企業合同風險、結算痛點開出“法律處方”。

            除了“搭臺問診”,姐勒邊境派出所還在沿邊產業園區設立了權益保障室,邀請多部門聯合駐點,通過聯動調處,一站式解決矛盾糾紛,營造良好的法治化營商環境,為企業健康發展注入法治動能。如今園區涉企糾紛同比下降36%,法治正轉化為看得見的生產力。


            從“胞波普法隊”的民族語言浸潤,到“社區警校”的警民共學共治,再到機器轟鳴的法治化產業園區,法治的光芒穿透了語言的隔閡,彌合了文化的差異,在姐勒,新時代“楓橋經驗”煥發出蓬勃生命力,法治精神在群眾心中真正扎下了根,讓每一位群眾從法治的“被動旁觀者”變成了“主動參與者”和“堅定守護者”。

            (德宏邊境管理支隊)

            相關報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主辦

            Copyright 2015 www.www.maihahac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 14028866 號-1 中國長安網 ? 2017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