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安鄉位于甘肅省慶陽市華池縣西北部,唐武德六年置縣,明代時期,復筑懷安城,后歷經更名,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如今,這方承載著綿長歷史的千年古邑,正悄然書寫著法治新篇。
近年來,懷安司法所立足“一個統籌、五大職能”使命任務,聚焦基層司法行政工作中的重點難點,想辦法、出實招,激活法治建設“神經末梢”,努力把矛盾糾紛化解在田間地頭,積極打造法治與民生同頻共振的生動樣板,使千年小城煥發出法治新風的勃勃生機。
規范建設強根基
“現在咱司法所寬敞、亮堂,辦事很方便!”走進煥然一新的懷安司法所,村民不禁眉頭舒展。
標識明顯的樓房外觀、寬敞明亮的辦公室、干凈整潔的功能室……身處懷安司法所,目之所及整潔,身之所感舒適。“從以前功能單一的辦公室到如今綜合辦公室、法律服務工作室、普法宣傳室、人民調解室、社區矯正宣告室、安置幫教工作室等功能室一應俱全的辦公區,這樣的變化,不僅是物理空間的擴展,更是司法行政服務功能和質量的提升。”司法所長姬建榮笑著說。
多元調解化糾紛
“你們處理得太及時了,真是太感謝了!”高橋組村民周某激動地說道。原來,周某父子與丁某兄弟因土地、莊基征遷賠償款權屬發生糾紛,雙方僵持不下,征遷工作一時陷入僵局,項目部將這一情況反饋給了司法所。知悉這一情況后,司法所工作人員迅速協調鄉村干部趕赴現場,調查實情、釋法說理,最終促成雙方達成一致,棘手矛盾得以圓滿解決。
懷安司法所嚴格落實“苗頭問題早消化、敏感時期早預防、矛盾糾紛早處理”要求,成立鄉村人民調解委員會9個,調整充實人民調解員47名,堅持“訴調清源、訪調對接、警調聯動、鄉賢助力”的工作機制,定期對調解員進行業務和法律知識培訓,夯實了矛盾糾紛調防的基礎。今年以來,隨著G341公路、五懷公路及高標準農田等項目的推進,引發的征地拆遷、山林土地、損壞賠償等糾紛呈多發、易發狀態。為此,懷安司法所主動出擊、高效履職,全鄉共排查各類矛盾糾紛60余起,成功調解59起,調解成功率達到98%以上,筑牢了社會穩定的“第一道防線”。
精準普法潤民心
“我原來不懂法,很多問題不知道怎么解決。現在明白了,法律是個好幫手!”群眾楊某在接受過幾次法律宣講后,由衷感嘆道。
群眾的“煩心事”、基層的“棘手事”一直是基層司法行政的“心頭事”。近年來,懷安司法所聚焦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堅持“陣地建設、入戶宣講、媒體推介”三管齊下,全力做好基層“法律守護人”。全鄉先后建成法治長廊2處、法治文化廣場1個,廉政法治警示教育室1間,修訂完善村規民約8條,創建村級“楓橋式”調解組織1個,選配村級法律明白人49名、法治宣講員62名,挖掘鄉賢11人,組建普法宣傳隊伍9支,充分利用消費者權益日、國家憲法日等重要節點,深入開展“法律十進”宣傳活動15場次,推送微視頻3個,教育引導干部群眾樹牢“遵紀守法、依法辦事”的觀念,著力營造出全民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濃厚氛圍,實現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
精細監管促回歸
社區矯正對象李某,大學畢業后因社會經驗不足誤入歧途。初到司法所時,她心理負擔較重,情緒低落。工作人員通過入矯談話了解到她畢業于醫學專業,沒有固定工作和收入來源,于是耐心開展心理疏導,幫助她放下包袱,并積極為其聯系工作,經多方協調,為李某在一家醫藥門市找到崗位,解決了就業問題。有了穩定的收入,李某逐漸樂觀開朗,坦然面對自我,生活步入正軌。
懷安司法所根據矯正對象的實際情況制訂分類分級矯正方案,成立矯正小組,落實走訪、談話、定期匯報、教育學習、公益勞動等規范動作,做到“日見其痕,周聞其聲,月見其人”,依法實施季度、年度考評,逐人落實監管教育責任,實行一人一檔管理。同時,對在冊安置幫教人員,建立由政法干警、村干部、家屬攜手共抓的“三幫一”幫教小組,完善刑滿釋放人員年度幫教記錄,做到底數清、情況明,為有效預防重新違法犯罪打下堅實的基礎。
便民服務解民憂
“咱們司法所工作人員效率還是老高哩!前幾天幫助我看了一份賠償協議,發現了幾處漏洞,幫了我的大忙……”一懷安村民激動地說到。
懷安司法所將群眾法律咨詢作為法律服務工作的重點,進一步完善法律服務工作網絡,在司法所設立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在全鄉8個村依托黨群服務中心大廳設立了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方便群眾就近法律咨詢。同時,加強法律援助宣傳,提高群眾知曉率。年內,共辦理法律咨詢12件,切實維護了困難群眾的合法權益。
從“滅火隊”到“防火墻”,懷安司法所的蝶變正是法治懷安的生動寫照。一項項創新舉措、一組組扎實數據,懷安司法所正以實際行動推動這座千年小城法治化進程行穩致遠……